1、對消費者了解和洞察不夠
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是企業
營銷管理者缺乏戰略意識。幾乎沒有幾家大中型快消品品牌對于新生代消費群有充分的理解和洞察,這些企業的
營銷管理者往往沉浸于過去積累的經驗和傳統認知,在做營銷
決策時,常常忽略消費因素,而只是憑借經驗或者歷史數據。我們看到,100%的大中型企業進行年度營銷預算時,只是依據上一年的銷售數據進行相應比例的提升,完全忽略了他們所服務的消費者的需求和感受。
在十幾年前,市場營銷完全與現在不同,很多區域營銷經理作為區域市場營銷的決策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需要制定區域市場營銷方案,并據此制定區域市場營銷計劃,這就要求他們具備市場數據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并能夠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案和計劃。現在卻完全不同,深度協銷策略的盛行,使得絕大多數營銷人員成為完全執行者,他們只需要執行來自于分公司或者總部的命令和任務即可,不再承擔任何決策和決定職責,使得他們完全忽略了對市場和消費者的市場調研工作。
當然,有人會說,我們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市場營銷調研機構進行調研,殊不知,這些市場營銷研究機構幾十年如一日的標準版本,填空式地為這些企業完成的營銷調研報告,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2、癡迷于肉搏忽略戰略發展
現在的職業經理人營銷團隊,主要對銷售目標和銷售任務負責,達不成年度銷售目標完不成銷售任務,營銷職業經理人的績效獎金期權就無從談起,情況嚴重的還可能面臨失業危險。這使得營銷職業經理人癡迷于終端促銷肉搏,而忽略營銷戰略發展能力。
筆者的一位專職服務于大中型企業終端促銷的朋友說,每年各大中型企業都擁有數以億計的終端促銷費用,然后承包給他們這樣的專業促銷公司執行。就目前來看,即使企業有心做出改變,由于利益鏈條已經形成,基本上無法進行任何改變。
3、處理型促銷不如戰略推介型促銷
筆者在走訪市場時,也發現一些乳制品企業聘請促銷人員,向消費者推介他們推出的新品,希望通過現場品嘗,建立消費者對于新品的認知或者形成消費購買。與此相反,像統一、李寧、鴻星爾克等的促銷活動,卻完全是處理其過季產品或者盲目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的強促銷行為,我們把它稱之為處理型促銷,而前者我們把它稱為戰略推介型促銷。
顯然,戰略推介型促銷有利于核心產品或者
創新產品的市場推廣,使得消費者更易于認知產品和品牌,是一種正面積極的促銷行為。處理型促銷則不然,它一方面是為了處理過季滯銷產品庫存,另一方面是為了完成盲目制定的銷售目標和任務而強行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其在執行促銷活動時,已經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狀態,不利于市場營銷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