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一詞在我國先秦典籍中即已出現。《莊子》中說,人應稟持“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莊子·天下》)的人生態度,也就是常以寬容之心容納事物,不要苛求于他人。儒家從“仁”出發,倡導寬容的為人處世之道。仁的基本精神是愛人,而所謂愛人,也就是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故“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因此,儒家“尚仁”“貴和”,特別推重寬容的實踐價值,并把它看作是人終生應堅守的道德原則。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
“‘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強調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伏爾泰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稱為“人類的法典”。這句話不僅被寫入了1793年的法國憲法,也被寫進了1993年的《全球倫理宣言》。儒家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即內含了尊重差異、寬以待人的道德理念,體現了仁者所應有的理解、原諒、仁慈、同情的情懷。孔子倡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的寬容精神,認為做一個人,尤其是做一個君子,重要的是要嚴格要求自己,對人則采取寬容的態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盡量做到和緩寬厚,這樣才能形成“君子坦蕩蕩”(《論語·述而》)即寬廣、開闊、容忍的胸懷。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知。”(《孟子·離婁下》)在這里,孟子根據孔子所說的立人立己、達人達己論,把愛人、敬人看作是被人愛、被人敬的前提,認為只有愛他人、敬他人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愛、敬。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主張在人際交往中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發生人際沖突、矛盾時多反省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孔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人際交往原則。
茍子也主張“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摧。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摧,故能寬容,因眾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之謂兼術”(《茍子·非相》)。君子之所以是君子而非小人,就在于他賢能而能容納無能的人,聰明而能容納愚昧的人,知識淵博而能容納孤陋寡聞的人,道德純潔而能容納品行駁雜的人。這也就是《易傳》中說的“君子以厚德載物”(《象傳》),即君子以博大的胸懷容納萬物。
在現代
管理中,寬容是領袖氣質必備的品質。著名心理學家豪斯認為,出色的領導以其領袖氣質指出下屬前進的明確目標,幫助他們在情境不明的情況下明確方向,激勵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奮斗。對那些具有領袖氣質的領導者來說,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他們能夠喚起、激勵、影響他人的情緒,因而能夠觸摸到他人的情感深處。由此可見,
管理者具有的領袖氣質將對員工積極性的提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領袖氣質來自于與人溝通,以及喚起和激勵他人采取行動的出色能力。
因此,作為領袖的管理者,必須以寬容之心與人交往,善于理解人,能經常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一是嚴于律己,以榜樣的力量來感召員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你帶頭端正自己的行為,誰敢不端正呢?二是注重員工的訴求,以真誠、平等、溝通交流的方式營造一個相互幫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勵、相互關心的工作氛圍,使員工在被理解、被尊重的基礎上形成集體認同感,從而穩定工作情緒,激發工作熱情,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進而產生企業合力,達成企業組織管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