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互聯網
金融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技術優勢,從支付脫媒、融資脫媒、存款脫媒、再到信息脫媒,全面動搖了商業銀行中介屬性和根基,從同業競爭、跨業競爭再到跨界競爭,打破了傳統
金融行業界限和競爭格局,對商業銀行
經營模式造成全面沖擊和挑戰。
新興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一方面使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服務獲取方式和交易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另一方面對銀行自身的金融角色、業務發展及服務模式產生了較大沖擊。這些變化既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新的問題,也蘊藏著不少機遇和有利條件,對銀行轉變
管理模式、改變經營業態影響深遠。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最大挑戰在于其加速了“金融脫媒”。
一、金融中介角色被弱化
支付中介是商業銀行最古老、最基礎的功能。隨著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出現以及用戶對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以互聯網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應運而生并迅猛發展。2014年全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突破8萬億元,且正以180%的年復合增長率飛速增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支付正試圖逐漸擺脫對銀行的依賴,形成自己的支付閉環。目前除未擁有實體賬戶介質外,互聯網支付機構所具備的虛擬賬戶儲值、支付結算、轉賬匯款等業務功能已與銀行賬戶功能十分接近。一旦這些互聯網支付企業借助有效手段實現清算劃撥及備付金的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支付鏈條,互聯網支付就可能拋開現有銀行支付清算體系獨立運行,這對銀行支付中介地位的沖擊將不可估量。
二、負債業務被截流
隨著互聯網客戶流量和沉淀資金規模的不斷增加,互聯網金融的業務觸角正逐步向代理基金、余額
投資等領域拓展,對銀行基礎性存款的分流壓力越來越大。這一方面是由于互聯網金融
創新產品將“支付交易”與“資產增值”相結合,實現了“零星資金”的
投資化。更主要的是,互聯網企業在與銀行競爭中獲取了“超銀行”待遇,一些互聯網企業借機推出了一批低門檻、隨用隨取、連通消費的資產服務類產品,吸引了大量長尾客戶的投資資金,進一步分流了銀行存款。
三、對融資業務的挑戰
近年來不少互聯網企業為謀求更大發展,紛紛涉足融資業務,衍生發展出名目繁多的網絡融資模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貸、網貸與眾籌三種模式。雖然目前互聯網融資規模、管理水平遠遠不及商業銀行,但也有值得借鑒的思路和模式。
四、對信息資源的挑戰
在面臨支付脫媒、融資脫媒挑戰的同時,銀行還面臨著更深層次的信息脫媒挑戰。互聯網企業主要競爭優勢在于掌握了商戶和消費者的經營、消費等核心信息資源,并運用大數據技術挖掘出大量的交易機會。由于客戶網上搜索、在線溝通、支付交易等一系列行為都要經過電商平臺和即時通信系統,大量商戶和消費者的注冊信息、交易記錄等數據被電商企業獲取,使得原本被銀行掌握的信息,由于客戶通過電商平臺而變得難以被監測和控制。如果商業銀行只能掌握一些相對靜態和零散分割的信息,缺少對客戶全面經營行為、資金動態等信息的動態把握,就會形成信息“斷層”。隨著今后更多傳統企業向電商或半電商企業轉型,傳統商業銀行信息脫媒的壓力將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