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
金融一直是個難題。
金融服務覆蓋率低,農民在農業
生產過程中往往面臨貸款難,資金緊缺的情況。悲觀地講,農村的發展似乎始終陷在一個不良循環當中:收入少→資產少→借款難→信用空白→借款難→農業
生產規模小→收入少。
但事實上,數億農戶不僅有著強勁的信貸、農機租賃、理財、手機支付、小額保險、家電消費等金融需求,還有最重要的信用,而信用是有價值的,只是存在著如何進行信用評估及風險定價的問題,這需要運用最佳的商業實踐才能找到有效的風控手段。在實操過程中,需要透徹研究農業、農村、農民三者關系,找到基于信貸、理財、支付、保險、消費、租賃、產業鏈等環節的最佳落地方案,期待農村金融大繁榮,發揮金融對農村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農村金融很有可能是中國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而到最后需要解決的細分領域,難度大機會也大。
農村的私人借貸行為存在現象較為頻繁。但是當前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的基礎服務地位未有變,壟斷的
經營農村在儲蓄、貸款、回款等方面。現在農村人群的特點:青年人很少待在鄉鎮與農村,中年人則季節性的外出打工,只留下小部分人在本地從事種植、養殖行業及商貿項目。因此土地流轉成為必然趨勢,如果地形平坦、耕地質量好,可以進行大規模機械化操作,為農場主提供服務,其市場空間還是相當巨大的。金融機構可以考慮通過流動網點為村民定期提供服務。
農戶資金主要用于種植、養殖、商貿及小工程等項目,而農戶對于消費分期意識還很薄弱;文化層次普遍偏低;信用意識不強;對信用報告沒有概念,這就需要在貸前耐心講解普及相關知識。農戶們倒也淳樸實在,雖理解能力差,但一個個聽得津津有味。
農戶主要資產都使用在自建房、農地、農林、家具、農機,金融資產很少。金融需求是剛需,同時也是創造出來的,為農民提供幾萬元貸款用于養殖和種植,當豐收時,周邊的農村兄弟們也就被帶動加入養殖和種植的行業了。
中國城市金融消費本身就比較弱,更別提農村金融了,商業銀行根本下不去,所以農村地區更適合通過移動互聯網實現農民的金融需求。傳統銀行雖然基本上開通了手機銀行、網上銀行,但他們基本上不服務農村。有很多人都研究過農村和農業,想做農村金融,但很多人調研完成后,都沒敢做。
農村貸款主要風險:欺詐類風險,老賴、無業游民、嗜賭、大齡未婚人士。純線上信用評估模型有效性有待論證,很多成型的信用模式只能借鑒,不能套用,在完成修正之前存在系統性風險。通過線上撮合資金,線下做貸前、貸中和貸后的實體
管理。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在沒有嚴格的風控流程及
培訓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尋租等操作風險。
在縣、鄉都有門店來做本地服務,農村來講,金融需求都集中在種植養殖和個體商販對農村的貸款不用抵押模式,只要一個家庭里夫妻雙方作為借款人,按照信用進行放貸,還款方式為先還利息,后還本金,符合農業養殖的生長周期。產業鏈風險,如果當
地產業鏈處于培育期,貸款行業集中度過高會存在系統性風險,農戶的抗風險能力低;存在信用風險,人群信用意識差,貸前合同解說不充分很容易引發貸后糾紛,法律意識淡薄。
農村對人的評估,“人品很重要,我們主要看人品。”,數據可以讓我們了解農戶的家庭收入情況、貸款的用途等。如先鋒京農貸對農戶特定的生產情況,設置借款周期最長期限是9個月。農戶貸款直接由京東金融轉入農資提供方,農戶按月還款,還款可以通過手機等進行,京東金融在當地設有服務點,農戶不會操作的,可由京東業務員幫助還款。農戶的貸款發放可以嵌入產業鏈條,更少的以現金形式貸款。
2016年3月24日,人民銀行發布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兩權”為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從貸款對象、貸款管理、風險補償、配套支持措施、試點監測評估等多方面,對金融機構、試點地區和相關部門推進落實“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明確了政策要求。大家對農村金融感興趣,目前來看,這塊至少有三萬億的資金缺口,難度確實很大,但也是一塊待開拓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