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一部偉大的兵法巨著,也是一部不朽的
管理學經典之作。全書共分十三篇。該書體系結構嚴謹,語言簡潔明麗,邏輯性強,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現就其戰略
管理模式作一探索。
一、《孫子兵法》結構及主要內容
縱觀全書,可分為三個層次:
1、擬定戰略框架
指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敵我的實際情況確定戰略原則和基本指導思想。這一層包括計篇、作戰篇和謀攻篇。
計篇從制約戰爭勝負全域的總體籌劃著眼、是全書的綱。計篇開宗明義,提出了“慎戰”的思想(“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然后對有關戰爭勝敗的條件做出了估計(即“五事七計”),進而提出戰略上的總方針和主要原則,包括“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因利而制權”等。
作戰篇對影響戰爭的各種限制條件(包括后勤、糧食等)進行了綜合分析,考慮戰略實施的可能性。提出了戰爭保障的重要思想及“速勝”原則、“因糧于敵”的作戰原則和“最小—最大”原則(指以最小的耗費獲得最大利益)等。
在謀攻篇中,孫子提出了各種可供選擇的戰略方法,包括“伐謀”、“伐交”、“伐兵”、“攻城”等。并提出了“全勝”的思想和用兵的基本原則,然后分析了君和將的關系,最后提出了“知勝”的五項條件。
2、戰略形成
在擬定了戰略框架以后,從形和勢兩個方面來分析我方的實力,形成總體戰略。這一層包括形篇、勢篇和虛實篇。
形,主要指客觀存在,指軍隊的實力。孫子承認軍隊實力是客觀存在的,他不僅從靜態上看,認為有一種“實力存量”,而且以動態的觀點看待實力,認為實力在于雙方的對比和發展變化之中。勢,主要指實力的分配、運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孫子以“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來形容“形”,是說千尺深的水,深不可測,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和能量。而僅有一潭水是不夠的,必須“決”開它,它才會奔騰而下,爆發出巨大的力量。
同理,孫子以“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來解釋“勢”。所謂圓石、千仞之山是“形”,圓石在千仞高的山上,具備了形成一定沖擊力的條件,但必須“轉動”它,它才會產生巨大的動能。這一“決”、一“轉”就是指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對實力的正確運用,就是“勢”。
由此,孫子認為,實力是重要的,而恰當地運用它們可能更為重要,“形”和“勢”密不可分。沒有“形”的“勢”,是沒有力氣的;而沒有“勢”的“形”,無疑是死水一潭。在用兵上,必須“先為不可勝”,自己要具有強大的實力,然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握時機,“知勢”、“任勢”、“造勢”。
在分析了形、勢的基礎上,孫子在《虛實篇》中著重闡發了指揮作戰的根本原則,包括:
①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主動權原則;
② 集中原則;
③ 避實擊虛(或以實擊虛)原則;
④ “因敵制勝”的權變原則。
孫子認為,用兵象水,水的基本規律是“避高而趨下”,用兵的基本規律就是“避實而擊虛”;水因地形而制約流向,用兵也必須根據敵情變化而決定取勝的辦法。因此,避實擊虛和權變原則是制勝的不二法門,也是指揮作戰最直接的指導原則。
在這一部分中,孫子不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戰略分析方法(形—勢分析法),而且總結出了指揮作戰的根本方法,并最終形成了戰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虛實篇,正好位于總結上文、承起下文、統領全文的關鍵部位,恰如蛇的“七寸”,所以倍受歷代兵法大家推崇。
3、戰略實施
主要論述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地運用戰略,包括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七篇。
軍爭篇主要論述敵我雙方爭奪制勝條件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些方法,如“知迂直之計”、“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軍爭之法”、“用眾之法”以及“治氣、治心、治力、治變”之法等。
九變篇講在各種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措施。“九”泛指多,“變”指不循常規處事。本篇提出了五種地形及其應變方法,指出了“雜于利害”的思想方法以及“將有五危”的警告。
行軍篇講行軍駐軍(舍營或露營)時注意地形以及處軍相敵的基本方法。
地形篇講和作戰有密切關系的地形,給出了在各種地形下應分別采取的用兵方法,然后分析了六種“必敗”的情況,指出,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要注意地形,但更重要的是將帥本身。這里的“地形”指的是自然地理范疇。
九地篇論述進攻敵國時各種不同戰地如何用兵。這里講的“地形”是綜合自然地理、人文狀況、軍事狀態以及政治形勢的綜合地理概念。
火攻篇講如何知天時,用火攻,簡要指出了火攻對象、火攻器具、火攻時日及內外配合等。
值得注意的是用間篇,它不僅是講如何用間、用間的重要性以及用間的五種類型,而且提出了“先知”的重要思想。用間篇不僅作用于戰略實施過程,是戰略控制的重要一環,而且為構建戰略框架、制定戰略提供信息。從形式上看,用間篇總括全文,并與計篇自然銜接,使全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孫子兵法》全書自上而下,由正至奇,由抽象到具體。計篇最正,都是宏論,如“兵者,國之大事”、“五事七計”等,議于廟堂之上;用間篇最奇,因為用間不僅“五間具起”、“無所不用間”,而且需要高超的技藝來把握,十分精妙(“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一步走錯,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這種編排方式不僅符合人們的
思維習慣,而且便于操作。
同時,全書由一條主線縱貫始終,脈絡十分清晰。這條主線就是五事七計,尤其是將、天地、為利和敵我比較。另外,孫子亦十分強調發展、變化的觀點和思想方法,也是一條隱現的主線。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由于年代久遠,有些章節內容雜亂,對于把握全書結構來說,應該去粗取精,認準主脈。
二、孫子的戰略管理模式
《孫子兵法》是一部論述戰爭戰略的巨著,直至今日對我們指揮作戰和企業
經營都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可以總結出孫子的戰略管理一般模式,與《孫子兵法》一書的結構一樣,孫子的戰略管理模式也分為三大步:
第一步,擬定戰略框架
它包括戰略分析、限制條件分析和備選戰略方案評價等三方面。
1、戰略分析
孫子的戰略分析模式以“五事七計”為核心,包括四個部分:
(1)組織內部狀況分析
孫子認為,組織內部有三個重要方面,即道、將、法。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使組織正常運轉。這種分析方法比7S模式更簡潔,卻又抓住關鍵,不失神采[①]。
(2)組織外部因素分析,即外部環境分析
包括天、地兩方面,泛指組織無法直接控制的、對敵我雙方都起作用的各種因素和條件。
(3)競爭對手分析
競爭對手是直接與我發生矛盾和對抗的其他組織或個人。在戰爭中,直接的競爭對手是有限的、可數的,而在商戰中,可能面臨不止一個或少數幾個競爭對手以及潛在的競爭對手。一般而言,競爭對手內部也有道、將、法三個方面,也要受到天地的制約,分析時也可采用與分析我方類似的方法。在這里,孫子采用了對比的分析方法,如“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
(4)“利”的分析
利,是雙方爭奪的物件,可以是土地、資源、顧客、市場,也可以是其他有形無形的目標。孫子認為,對抗的目的不在于消滅或摧毀對方,而是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因此,《孫子兵法》全書中始終貫穿著“因利制權”的思想,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一般說來,天、地共同作用于敵我雙方,敵我雙方也可以利用天、地或對其施以不同程度的影響;敵我雙方為了“利”而發生直接、間接的對抗;而“利”又會影響敵我雙方。這幾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2、限制條件分析
是指考慮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如人、財、物、后勤保障以及各部門的協調配合等,分析企業實施戰略的可能性。
3、制定和評價實施戰略的方法
孫子主張“慎戰”和“全勝”,認為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因此,競爭的形式也要服從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在制定和評價各種備選方法時,不能只考慮直接的對抗,還要考慮“伐謀”、“伐交”、“伐兵”甚至合作與聯盟等多種形式。
第二步,戰略形成過程
經過戰略分析,綜合考慮各種限制條件和備選方案,形成戰略框架。在此基礎上,企業還要從“形”和“勢”兩方面來分析己方的實力,并根據一些基本原則,形成企業戰略。
如上文所說,“形”,是指實力存量,是從靜態角度來分析;“勢”,是指實力的分配與運用,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孫子認為,實力存量當然是重要的,但還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知勢、任勢、造勢;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僅包括將的指揮能力和管理水準,還應包括士卒的士氣,良好的君—將關系等方面的問題。
因為用兵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實擊虛,所以正確認識我方的實力為確定行動方針提供了直接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根據“避實擊虛”和權變原則,確定企業總體戰略。
第三步,戰略實施與控制
分為以下三部分:
1、制定職能戰略
確定了企業總體戰略以后,還要制定各職能戰略或具體的行動方案。在《孫子兵法》中,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等可視為作戰的幾種職能活動或具體行動方案。而在企業中,則可分解為
生產、行銷、
財務、人事、資訊、技術等項職能活動。
2、戰略實施
指實施職能戰略或行動方案。戰略實施不單單是執行既定戰略,還必須根據競爭對手、外部環境(天、地)的情況靈活變化。
3、戰略控制
指在戰略執行過程中,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管、指導及回饋,生成執行中的資訊。執行的結果可與預期的結果相比較,進行分析,以調整戰略,構成一個閉回圈。
戰略執行與控制是戰略
決策的具體應用,是整個戰略過程的重要一環。
在這個模式中,孫子始終貫徹“內外結合、敵我比較”的動態觀念。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1、強調資訊的重要性
資訊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它貫穿于整個戰略過程。孫子十分強調資訊的重要性,他不僅專用一篇來論述資訊收集的重要手段——用間,而且認為資訊作用于整個戰略過程,是將整個戰略過程連接起來的紐帶。例如,他始終強調“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這也是《孫子兵法》全書的一種結構分析方法[②])。
2、敵我比較
孫子強調“因敵制勝”,在整個戰略過程的每一步都考慮到敵我之比較。如“五事七計”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全文,在實力分析中注重雙方力量的對比等。
3、內外結合
外部環境(天、地)是制約和影響企業戰略的重要因素,在整個戰略過程中都起作用。孫子十分強調天、地的重要性,不僅列入“五事”中通篇考慮,而且每步中都有專門的論述。
與一般戰略管理模式相比,孫子的戰略管理模式更加詳細、周全,如在第一步擬定戰略框架中,他不僅提出了一個完備的戰略分析模式,而且考慮戰略實施的可能性與備選方法;在第二步中,不僅從“形”、“勢”兩方面進一步分析,而且總結出了克敵致勝的根本原則、方法,使整個戰略閃爍出奪目的智慧的光輝;在戰略實施與控制階段,他還始終強調根據競爭對手和環境的實際情況靈活加以變化等等。
由此可見,孫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比較科學、完備的戰略管理模式,雖然全書只有6000余字,卻充滿了深邃、精妙的思想與智慧,至今對我們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孫子兵法》也因此成為一部偉大的戰略巨著,啟迪著無數后人。
注釋:
① 美國學者阿索斯(A.G.Athos)和巴斯卡(R.T.Pascale)在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業管理藝術》一書中,首次提出了7S結構,即把企業劃分為戰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員(staff)、技能(Skill)、作風(Style)和共同目標(Shared-value)七個因素,對美日企業進行比較分析。由于這七個因素的首字母都是S,所以稱為7S結構。孫子說的“道”,即為共同目標;“將”可包括人員、技能和作風;而“法”可包括戰略、結構與制度。因此,孫子的分析模式不僅簡潔,而且不失神韻。
② 陳萬華和陳炳富教授認為,形、勢和虛實篇為“知己”;軍爭、九變與行軍篇為“知彼”;地形、九地與火攻篇為“知天知地”。詳情請參考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① 郭化若撰《孫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② M.W.Luke Chen & Chen Binfu(陳萬華、陳炳富),SUNZI ON THE ART OF WAR AND ITS GENERAL APPLICATION TO BUSINESS,Fudan University Press,1989。
③ 陳炳富主編《孫子兵法與戰略管理》(講義),南開大學管理系,1993。
注:陳炳富教授是我的碩士導師,感謝恩師指導!本文發表于《南開管理評論》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