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強調技術革新對
金融的賦能作用,這一點與互聯網金融完全一致。移動互聯網改變了金融的觸及能力和便捷性,大數據改變了信息搜集的成本和處理效率,并進而改變了甄別風險的能力,云計算改變了金融的成本和效率。
金融創新的益處要落到激活實體經濟,并最終改善民生。
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所言:“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英國作為18世紀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源自大規模
生產對金融創新的需求。
事實上,歷史上所有生命力的金融創新的誕生都來源于商業創新對金融的真實需求。先進的技術是金融的基石,但金融成功的終局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服務實體、便利消費、發展經濟。信用卡誕生于消費者對消費信貸和支付便利的需求。
中國的金融體系總體上并未下沉,不管是中小微企業,還是茫茫個體,大量未被服務到或服務不周的對象廣為存在,再加上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以及金融監管的相對開放和包容。
從這個維度衡量,當金融科技還在強調技術優勢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以技術為支點,深深扎根在現實應用中,讓數億老百姓和數百萬的小微企業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反哺經濟。
美國互聯網金融緣何落后中國?
美國的金融、科技實力全面超越中國,為什么其金融科技發展反而落后于中國互聯網金融呢?
美國的金融體系較為成熟,民眾在習慣并滿足于傳統金融服務后,接受根植于生活場景的金融創新較慢。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并沒有動力自我革命,其創新點也往往以金融逐利為導向,不少創新脫離實體經濟而“空轉”,一度引發危機。
中國經濟長期處于
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與之匹配的金融體系專注于大企業融資服務,這也使得大眾客戶和小微企業在支付、理財、融資、征信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發展空間。當經濟從
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型時,這些方面變得更加重要。
技術/金融/生活循環促進,互聯網金融價值倍增
中國網絡購物和網絡支付相伴生長,有助于理解技術、金融和生活的循環促進關系。
2010年,中國的網購規模已在四年內漲了近18倍,達到4610億元,淘寶也已經推出“雙十一”網購節。當時支付寶的峰值處理能力只有300筆/秒,面對網購規模的飛速增長有些捉襟見肘。
對小額、高頻支付的需求推動了技術創新,2013年支付寶開始全面運用自主研發的云計算技術,2015年峰值處理能力躍至8.59萬筆/秒,遠超Visa1.4萬筆/秒的前世界紀錄。
2015年,中國網購規模已達3.8萬億元,占社會零售總額的12.9%。無論總金額還是比例都已超美國。與希克斯
教授的名言同理,網絡消費的革命不得不等待網絡支付的革命。在新技術的賦能下,新支付與新消費比翼齊飛。
所以,中國實體經濟對金融的渴求造就了技術、金融和生活的良性循環,也使得新金融的實際影響遠遠超過了美國金融科技獨角獸。
金融科技帶給中國什么啟示?
指出西方金融科技企業在影響實體經濟和民生的局限,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就不能借鑒西方金融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創新模式。
PayPal最早使用互聯網技術探索第三方支付的創新,LendingClub最早配合監管部門探索P2P規范發展的模式。事實上,金融科技企業排行榜展示出一幅新金融生機勃勃的圖景。
中國金融在很多方面與美英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但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借助技術變革,并將金融真正與生活結合,正是中國實現金融“彎道超車”的關鍵所在。